您所在位置: 首页 > 科学研究 > 学术交流 > 正文 学术交流

《追风筝的人》存在主义下的成长主题探索

发布时间 : 2018-05-31 点击量:

     2016 6 30 日上午九点,我校研究生在北校区第三教学楼学院 422 会议室举行第十届研究生学术文化节之中外名著沙龙第四讲。本次沙龙由学院 2015 级文艺学的李莉华同学主讲,主题为“《追风筝的人》存在主义下的成长主题探索”。当天上午,主要由学院的研究生参与了沙龙主题讨论。

      在主持人简单的开场白之后,主讲人根据自己近期的阅读感想与大家进行了分享。一开始,主讲人先谈论了存在主义、成长主义与《追风筝的人》的联系,接着重点分享作品中主人公阿米尔的三个不同人生阶段的转变过程。

       存在主义的始祖是克尔凯郭尔,他首先把伦理主体“个人”放在了中心。海德格尔也认为,当人当人被抛于人世与他人共在时,他总是感到他人和世界对他是陌生的、疏远的、而自己则处于一种孤独、无家可归的状态。法国著名学萨特的存在主义则探讨了人类的生存状况与困境,主要观点是异化、孤独、自欺。在《追风筝的人》里,主人公阿米尔就是这样渴望得到父亲肯定而又妒忌哈桑的一个孤独而无奈的人物形象。在不同的人生阶段,阿米尔通过存在主义所体现的自由选择走上犯错——救赎——成长的道路。

       卡勒德·胡塞尼是阿富汗美籍作家,《追风筝的人》是他带有自传色彩的所创作的第一部小说。故事以第一人称(阿米尔)视角讲述了一个身在美国的阿富汗移民童年的往事和他成人后对儿时过错的心灵救赎过程。

      少年时期,阿米尔在面对自己忠心耿耿的哈桑遭遇屈辱的时候选择了逃避,还动用计谋驱逐哈桑父子离开,这是第一个阶段——犯错。为了对自己的选择负起责任,移居美国的他重新踏上“再次成为好人的路”。重返故国的阿米尔发现哈桑已不在人世,但其儿子索拉博却被当年欺负哈桑的阿塞夫凌辱。这次,阿米尔选择勇敢,深入险境,解救索拉博,这是第二阶段——自我救赎。最后,几经周折的阿米尔把索拉博带回美国生活,喊出“为你千千万万遍”,这是第三阶段——成长蜕变。

      哈贝马斯认为,“只有在成为中心的群体认同语境中,自我认同才能形成”这是追寻人生意义的转折,对于个人而言,成长是“自我的历史成长”,历史就是“自我的成长史”。《追风筝的人》具有文化隐喻性,同时也揭示了个人的生存状态,这是这次主题沙龙的分享重点。

在同学们积极的讨论中,沙龙接近了尾声。这次沙龙气氛十分热烈,主讲人准备得十分充分,分享了自己的独特见解,为金沙官方登录入口第十届研究生学术节之中外名著沙龙画下一个圆满的句号。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