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日上午,中国社会科学院外文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赵一凡教授应邀来我院做了题为“赵一凡看中美西部”的学术讲座。院长伍方斐教授主持讲座。我院范静静、何明星、林玮生、李斌、王焱、王渤海,外语研究与语言服务协同创新中心云山杰出学者卢植、魏在江,高翻学院穆雷,英文学院刘岩、彭保良、张欣、邱小清,西语学院张弛等十多位教授,以及来自中文、西语、英文、高翻等学院的博硕研究生等近60人参加了讲座。讲座由学院、外语研究与语言服务协同创新中心共同举办。
讲座一开始,赵一凡便直接说道:“我不是哈佛博士,我首先是一个知青。”知青的身份可以说伴随了赵一凡一生,曾经受过的磨难为他的西行提供了心理基础,也使得他的根紧紧地扎在人民群众之中,得以考察到真正的国情。
赵一凡座谈
从20011年起,已经退休的赵先生就计划驾车西行,为筹集经费甚至卖掉了苏州的房子。2012年至2014年三年间,他走遍西部各省,行程超过五万公里。一路上险象环生、辛苦颠簸也没有使他放弃自己考察艰险的中国西部的宏图大业。他还和当地民众建立了深厚的友谊,真正体味到当地的世态人生。他尤其提到了怒族的庄稼汉不屈于人的铮铮傲骨,称赞他具有中华民族的阳刚之气。
相比之下,美国西部的发展则比中国西部要快得多。赵一凡在哈佛读书时,就曾在老师督促下,多次穿越东西,体察美国的地理环境、人文历史。他说美国就像一个自由、健壮、充满好奇心的孩子,本来就是奔着新大陆的财富去到北美的,所以就带着一种酷爱开拓的精神,这种精神使得每一个美国人都相信只要勤劳、勇敢就能获得财富,美国的西部正是这种精神的集中体现。
地理位置、自然条件决定了中美两国西部的巨大反差,也决定了两国民族性格的截然不同。中国西部严酷的自然条件,早已规定了中国人世代耕耘的保守格局,进而塑造出我们沉稳内敛的民族性格。而美国西部则养育出一种张狂进取精神,一种锐意创新的文明。
交流环节
座谈后,伍院长特别提到了赵一凡先生独具特色的文体风格,赵先生解释说这是效仿了明清笔记。正如钱钟书先生的《管锥篇》虽然纵论中国经典,夹杂七门外语,但也是用的明清笔记体一样,赵一凡认为笔记体简洁凝练、以小见大,尤其适合旅途艰辛的游人。这也是继承了徐霞客、顾炎武、黄宗羲的读书行路的知识传统。
合影留念
座谈结束后,大家纷纷合影留念,同时对赵一凡先生未完成的《中国与美国》这本梦想之作报以深深的期待。